5月19日,推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研讨会在颂恩楼215会议室召开。副校长江云宝、孙世刚院士、校长助理谭绍滨,理工医地学部相关学院院长、分管科研副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以及规划办、科技处、社科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人等40余人参加会议。
江云宝首先阐述了推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研讨会的背景与重要意义,他强调各单位要依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方向布局进行梳理、调整,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加强协同创新工作,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方面,要结合区域发展、行业发展需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形式,筹划新建具有规模优势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孙世刚代表理学部发言,他强调,未来国家实验室建设主要考虑是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全国优势力量,建设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研究基地;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调攻关,优化配置人才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格局;逐步将国家实验室打造成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厦门大学要认真思考,不断总结,确定好自己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及时做好战略调整,在调整中不断寻找自己新的增长点。
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张琥,王海黎副主任、谢素原副主任、莫玮副主任分别代表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了发言,代表们强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重点实验室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加大建设力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原始创新能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支撑力,保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引领性,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地学部的白敏冬委员、信息学院王程副院长(主持工作)分别发言,他们强调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存在学科单一、规模小、公益性弱等不足,在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科交叉、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的能力,为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技术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科技处罗通老师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进行了解读,对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与要求进行了分析,强调要建设国家实验室,必须紧紧依托大型科学设施和优势团队,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突出科研重点,具有交叉聚合的力量,地方政府能为国家实验室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保障。他同时对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也进行了剖析,即打破现有按学科、企业和军民共建等分类的体系架构,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融通发展的新体系。
当前正值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优化调整和统筹布局之际,厦门大学作为一所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遵循科学研究及人才涌现的规律,探索形成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协调创新机制,提升原始创新和协调创新能力,实现“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突破单个学科研究的局限性,融合各学科的专长,从多个视角深入探索,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策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危机和威胁,以满足国家及全人类的需求。探索全新的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体制,打破现有的学院及学科界限,集中优化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学科交叉、集成和融合,寻求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为大型交叉科学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